雷泽体育“巴蜀小学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可谓实至名归,体现一所基层学校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在何方’的行动回应。
“教学成果奖的意义不仅在于提炼总结,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获奖成果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9月10日,第35个教师节到来了,2019年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雷泽体育,重庆市巴蜀小学赴京接受表彰。
作为获得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的两所单位之一,巴蜀小学的表现备受全国同行瞩目。
巴蜀小学的教学研究成果对未来教育改革有哪些启示和影响?回顾巴蜀小学获奖后一年历程,可以从学校行动和专家、教师评说中寻找到答案。
时间回溯到2018年12月1-2日,中国教育学会举办全国第三十一次学术年会,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在会上首次发布。
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不能校本课程热闹而忽视国家课程。国家的育人要求主要通过国家课程来实现,巴蜀小学最值得肯定的是对国家课程的坚守。
事实也是如此,在巴蜀小学的课程体系里,国家课程置于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在开齐开足规定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更是主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为破解长期困扰基层学校分科与综合平衡、实施与评价协同等问题,进行了艰苦持续的探索。
不少专家认为,巴蜀小学的课改代表改革的方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国家课程为主干,以学科育人为基础,将学科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开展评价协同、管理护航,最终形成了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
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坚持国家课程的权威性不动摇,坚持学科育人的基本功能,坚持“学科+”的综合化改革趋势——巴蜀小学课改的“”,无疑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脉搏和方向。
“巴蜀小学可贵之处在于系统构建。在于立足实践中的真问题,在于坚持国家课程权威性的前提下,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核心、评价协同为保障、工作坊为教研方式,以‘学科+’为显著特征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课程综合化范式。”西南大学原校长宋乃庆教授认为。
以“学科+学科”研究为例,各学科组以主题、项目、问题为载体,以真实问题和任务为驱动,在完成国家课程任务的前提下展开探索。比如,链接融合音乐、美术学科的“都市美育”,以书画展形式,整合校外资源,打破时空局限,实现学生能力的拓展。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白智宏认为,巴蜀“学科+”综合化实施,坚持系统化、一体化,不是学科内容简单、随意地拼在一起,而是找到内在联系;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课程目标、内容整合梳理,一体化进行设计。
“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基础在哪?课程之间的综合为什么一定会是1+N,不能是2+3或4+1?”如何避免学科综合化过程中,失去学科本位……为了找到理论和实践的“根”,巴蜀团队主动“慢”下来,花了近3年的时间,去选点突破、顶层设计,在准确认识了各个学科规律,理清学科核心素养,再着手推进。
“一个学校的成功一定是有原因的。”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肯定巴蜀小学各个“学科+”工作坊的创新探索。
“教育改革成为高频词,教师才是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朱东斌说。
“巴蜀团队长期坚持教育是‘做’的哲学,并深入到每位教师骨髓。”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认为。这种精神,在巴蜀小学教师团队长达18年坚持不懈推进课程改革中得到体现。
在巴蜀,做不是盲目的开启,而是有思想的行动,是“带着思想去实践,实践之中出思想”“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形成了为何做—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持续做的行动范式。
巴蜀小学“做”的哲学从新教师入职起,就融入了他们日常的点滴中。每位教师在本岗之外主动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岗位,比如学科老师也可以兼任学校物业部的管理工作,通过公共岗位服务让老师在例会主持、简报撰写、活动策划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历练,提升了能力。
给空间给发展。学校通过连续20年举办“阳光杯”教学竞赛,搭建起全龄段老师成长互助平台。如今,“阳光杯”早已不仅是赛课,而是成就人人的专业成长孵化器。
独具特色的学术委员制、律动讲师团、学术沙龙、每年的“阳光杯”教学竞赛、巴蜀学术年会、学科工作坊……从不同维度给每位教师足够的成长平台和空间。
多次走访学校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李大圣认为,巴蜀的空气中充盈着一种“研究文化”。当每个老师都做到“时时做、时时想、时时改的时候”,就会激发出强大力量。
“巴蜀小学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草根式的内涵发展道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裴娣娜给予巴蜀小学高度的肯定。
2019年3月29日,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场推广活动走进巴蜀小学,通过“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评价协同”“管理护航”等6个工作坊,全方位呈现巴蜀课改行动路径。
“课程综合化我们学校也在这么做,怎么巴蜀一做就有味道?”在观摩“学科+生活”工作坊教学场景分享之后,有嘉宾发出这样的感叹雷泽体育。
其实,这不难理解,巴蜀团队的研究从来都是立足真实问题的研究,奉行“做”的哲学,通过不断的团队熔炼,将课改主题化为真实有效的教育行动。
为探索学科内融合,语文学科组团队做了不同尝试,采取相似、对比、拓展等方式进行教材重组,再运用比较教学法、群文阅读法……推倒、重构,再推倒、再重构,每一次对于团队来说都是一次新生。英语学科组刚开始尝试评价改革的时候,方案屡屡被专家否定,但他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主动进高校求助,硬是完成预计任务。
让教师告诉教师,让教师影响教师,从这里走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巴蜀教师团队也让更多人从改革成果中受益。
巴蜀小学坚持“1+1+N”城乡文化互助交流活动,从最早的阳光互助之旅开始,长达18年历史,覆盖辐射市内外200多所小学校,访学培训教师5000多人次。
“学术成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这么近。”来自合川巴蜀小学的教师苟铭认为,通过几次参与教师工作坊,学术年会等活动平台,她很快将所用于一线教学,正在尝试英语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教学。
“巴蜀小学和来自全国许多地方的教学生动探索,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银付点评到。
“感受到巴蜀团队始终充满地推动教育改革,安静务实、谦虚谨慎同时又勇于创新。”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鲍传友认为。
2019年6月23日,巴蜀小学教学成果中关于“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原文写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雷泽体育,这预示着巴蜀的课改,代表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获奖发布到成果推广,巴蜀小学一直不曾停下脚步,按照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大力推广教学成果奖的要求,通过学术年会、总结峰会、工作坊专题推广、师生代言、1+1+N城乡教育互助项目等方式,继续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深化、边推广,不断循环往复,深化和推广研究成果雷泽体育。
如今,不到一年时间里,学校已吸引来自全国的专家、校长、教师5000余人次来校交流分享,辐射影响全国近30个省市中小学推动课程综合化改革,学校正努力发挥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成果服务于更多学校,带动更多师生实现常态优质和可持续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